食物过敏检查阳性:是“过敏警报”还是“乌龙虚惊”?

食物过敏,是指食物进入机体致敏后,机体针对食物抗原产生可重复出现的异常免疫反应,进而引发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和(或)组织损伤,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。香港时代医疗表示,食物过敏问题在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,约60%的儿童食物过敏会累及消化系统,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、贫血以及低蛋白血症等不良后果。

正因为食物过敏问题的影响可大可小,因此当孩子食物过敏原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时,许多家长往往会如临大敌,毫不犹豫地将该食物从孩子的饮食清单中彻底剔除。然而,随意限制孩子饮食,同样会引发“营养不均衡”的问题。

那么,家长们该如何正确看待“食物过敏检查阳性”呢?

 

食物过敏检查阳性:是“过敏警报”还是“乌龙虚惊”?

 

过敏原测试结果,并非“一锤定音”

过敏原检测虽然是临床中常用的辅助诊断手段,但其结果并非精准,而是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,比如:

① 检测方法本身可能存在交叉反应

某些过敏原之间结构相似,检测试剂难以精确区分,从而可能导致对非目标过敏原产生阳性反应。例如,某些植物性食物过敏原与花粉过敏原可能存在结构相似性,在检测过程中就可能出现交叉反应,导致假阳性结果。

② 孩子饮食情况及健康状态

孩子在检测前的饮食、用药情况以及身体状态等,都可能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。比如,近期服用过抗组胺药物,可能会抑制体内的过敏反应,使得检测时出现假阳性。这是因为抗组胺药物能够阻断组胺受体,降低过敏反应的强度,从而干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。

③ 孩子的免疫状态具有高度动态性

在不同生理阶段和健康状况下,孩子的免疫系统对食物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。比如在婴幼儿时期,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对食物的耐受机制,容易出现过敏反应的假象。随着年龄增长,免疫系统逐渐完善,对某些食物的耐受性也会增强。

此外,孩子在生病、感染或处于应激状态时,免疫功能会发生紊乱,此时进行过敏原检测,结果可能不准确。以呼吸道感染为例,孩子在患病期间,身体的免疫系统处于高度激活状态,可能会对原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异常反应,导致检测结果呈阳性。

所以,当看到检测报告上那醒目的阳性结果时,家长们切勿惊慌失措,要明白这并不等同于孩子真的对这种食物过敏。

如何判断孩子对某种食物过敏?多因素评估过敏风险

面对食物过敏原检测结果,不能孤立地看待,而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。除了检测结果和孩子既往的饮食反应外,家族过敏史、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其他过敏性疾病史等也是重要的参考依据。

当然,要判断孩子是否对某种食物过敏,最好的方法就是“食物激发试验”。

食物激发试验被公认为判断食物过敏的“金标准”。其原理是通过让患者口服可疑过敏食物,观察是否出现过敏症状,从而直接确定食物与过敏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。这一试验模拟了真实的饮食场景,能够准确地反映孩子对食物的实际耐受情况。与过敏原检测相比,食物激发试验不受检测方法局限性和免疫系统动态变化的影响,能够提供最直接、最可靠的诊断依据。

食物激发试验中,过敏症状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,涉及皮肤、呼吸道、消化道等多个系统。皮肤症状是最常见的表现之一,如荨麻疹、湿疹加重、血管性水肿等。荨麻疹通常表现为皮肤上突然出现的红色风团,伴有瘙痒,可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并消退,但可能反复发作。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、喘息、呼吸困难等,严重时可导致喉头水肿、窒息等危及生命的情况。消化道症状主要有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,可能影响孩子的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。家长和医生需要密切观察孩子在食物激发试验过程中的症状变化,准确识别过敏症状,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。

总之,食物过敏检查阳性并不一定意味着孩子对这种食物过敏。我们也不能仅仅依据检测结果就做出判断,而应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,综合考虑多种因素,进行科学、合理的判断。

 

b.jpg

 

 

Tags:     

热榜文章